蚊帳的由來
蚊帳是一種避免蚊子叮咬的帳幕,通常掛在床架上將床圍住以隔絕蚊子。蚊帳多為網狀材質,使用蚊帳可以避蚊防風,還可吸附空氣中飄落的塵埃。
在古代,人們深受蚊子叮咬之苦,兩千多年前,《莊子?天運篇》說:“蚊虻噆膚, 則通昔(夕)不寐矣。”晉人傅選還特地寫了一篇《蚊賦》, 內稱蚊子“餐膚體以療饑, 妨農功于南畝,廢女工于杼機”,真是危害不淺。
中國古代防蚊之具主要是帳幔。它的最早名稱是“幬”。春秋時期,齊桓公(公元前685-前643年在位)的“翠紗之幬”使饑蚊營營不得入內。這個記載在《春秋》、《國語》等先秦史料中皆不見,僅保存于南朝梁元帝蕭繹撰寫的《金樓子?立言篇九》中。幬,也許還有一個寫法。《詩經?召南?小星》有“肅肅宵征, 抱衾與裯”,句中的“裯”字。《毛傳》釋為單被,《鄭箋》釋為床帳。鄭玄的說法也許不誤, 裯、幬, 音義相同,是同源字,都指的是床帳。
今天我們通用的蚊帳之“帳”字, 要晚到秦漢才因與“幬帳”連用而同床帳結緣。原來的“帳” 僅指起遮蔽作用的帷帳以及營帳、軍帳等。因此,漢初《爾雅》開始說:“幬謂之帳。”東漢劉熙《釋名》說:“帳,張也, 施于床上也。”此后,出現了“蚊幮”、“蚊幌”、“蚊幬”、“蚊帳”等各種稱呼。 在統治階層, 蚊帳多用錦、羅、紗、綺、縑等絲織品制作,以兼顧透風。歷史上,其用料還曾有等級上的規定。例如晉代制度,錦帳為宮禁中獨用。至于平民百姓,多用葛、布等帳子,而窮困者則無力置備。《后漢書》載:“黃昌夏多蚊,貧無幬,傭債為作幬”。
目前又到蚊子猖獗的季節,市民們家中蚊帳不能缺少。需要滅蚊產品或服務,請咨詢廣州滅蚊服務熱線:020-87648182
同類文章排行
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